同样是变法使国家富强,为什么后人只记得商鞅,不记得李悝?
魏国的崛起,与李悝的变法有着密切的关系,但为什么历史长河中,大家提到魏国的兴起,却更多谈及魏文侯、乐羊、吴起等人物,而很少提到李悝呢?
李悝与商鞅的角色
李悝的名字,作为魏国变法的关键人物,应该深深刻印在历史中。他所汇编的《法经》,为魏国改革奠定了基础,犹如一副变法的骨架。然而,这个骨架缺乏具体的生命力,不能支撑起改革的全部。而真正让改革得以落实、让国家变强的,正是后续的执行者们。相比之下,商鞅的改革,除了制定政策外,他亲自上阵执行,这种角色让他的功绩更为显赫。
展开剩余78%乐羊的忠诚与冷酷
魏文侯指挥乐羊攻打中山国时,有人质疑乐羊因为亲情可能徇私。确实,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,但乐羊毫不妥协,面对中山国国君威胁以杀儿子威逼退兵,乐羊只冷冷回应:“杀了我儿子,记得分肉给我。” 当中山国国君将儿子做成肉羹后,乐羊在使者面前吃掉这“肉”,给了中山国国君一个无法回头的致命打击,导致其自杀。中山国从此覆灭。乐羊的坚定与狠辣,让他的名字成为魏国崛起的一部分。
吴起的冷血与才能
吴起原是鲁国人,因得不到重用而流亡至魏国。在魏国,他被魏文侯大胆任用,尽管他曾在鲁国因杀妻表明决心,令人震惊。但魏文侯识破了这一切,认为吴起的能力超过一切瑕疵,果断提拔他。吴起最终训练出了魏国的“魏武卒”,使魏国军事力量雄厚,尤其是在抵抗秦国方面,成为魏国的强大壁垒。
西门豹的治水与“狠角色”
魏国的改革不仅体现在军事上,西门豹的治理也极具影响力。魏文侯派西门豹去邺城治理水灾,西门豹毫不犹豫地清除当地的“神棍”和士绅,这些人声称洪水是河伯因青春期想要女人所致,故每年必须献美女。西门豹直接将这些人扔进河里,指出“以后送的就只有你们这些赞美河伯的人”。之后,他开渠修水道,根本解决了邺城的水患问题。西门豹的狠劲和果敢,展现了魏国改革者的风采。
能人善治,改革的“狠角色”
魏国的变法,最终靠的正是这些狠角色的执行。历史上许多国家的改革往往面临着执行不到位的问题。比如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慕容恪,他有很高的能力和忠诚,但却无法巩固改革成果,因为他性格过于温和。而明朝的朱棣,也曾提拔狠人陈瑛去整治异己,但发现这种人只是善于破坏,缺乏建设能力。最后,朱棣换用了纪纲,才真正稳固了局面。
李悝与商鞅的不同命运
为什么历史上,商鞅的名字广为流传,而李悝的贡献却不显眼呢?这并非李悝缺乏才能,而是魏国与秦国的客观环境不同。商鞅在秦国实施改革时,秦国虽然处于落魄状态,但始终是一方大国,内部利益错综复杂,这使得商鞅不得不亲自上阵,才能推动变法。而魏国与秦国的情况不同,魏国内部相对简单,没有秦国那种复杂的利益斗争。魏文侯一声令下,乐羊、吴起、西门豹等能人就能迅速响应,执行改革。
李悝的任务,仅仅是提供变法的蓝图,而没有必要像商鞅那样亲自执行。这也是为什么商鞅的名字被铭刻在历史上,而李悝的名字则显得相对淡薄。
魏文侯与商鞅的领导方式
在魏文侯的眼中,李悝是改革的发起者,但却不是执行者。对于李悝来说,他的职责是为魏文侯提供必要的制度框架,而魏文侯在他之上,利用乐羊、吴起等能人来推动改革,最终实现魏国的强盛。而在秦孝公眼中,商鞅是改革的灵魂,秦国变法的成功,离不开商鞅的坚决推动。商鞅不仅是制度的设计者,也是实施者,他在秦国变法中的地位无可替代。
结语:名声背后的深层原因
商鞅和李悝在变法中都扮演了关键角色,但他们的名声之所以差距巨大,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所面临的环境、历史角色的定位以及改革的执行方式。商鞅的改革,需要亲自上阵,并且得到了秦孝公全力支持,才得以成功;而李悝则提供了必要的变法框架,魏文侯则依靠一批能人如乐羊、吴起、西门豹来完成具体的执行任务。正因为如此,李悝的贡献虽然不可小觑,但在历史的长河中,他的名字往往被湮没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吉牛网配资,如何做股票杠杆,实盘配资最优秀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