喜爱传统评书的朋友们,想必都曾听闻中国古代武将的标配装备——鸟翅环、得胜钩,它们还有着“了事环”“得胜钩”这样的别称。就如同隋唐故事中的单雄信,书中描述他登场时,得胜钩与鸟翅环上挂着一杆威风凛凛的金钉枣阳槊。那么,这神秘的鸟翅环、得胜钩究竟长什么模样?它们是同一件物品,还是各有所指呢?
今天,就让我们一同揭开鸟翅环与得胜钩的神秘面纱。
依据评书中的描述,古代武将常常像单雄信那样,将长兵器悬挂在鸟翅环和得胜钩之上。比如在评书《大明英烈》里,就有“鸟翅环上悬挂着五钩神飞亮银枪,腰间还佩着一口宝剑”这样的说法。单田芳先生也常讲“一抬腿,从了事环得胜钩处,取下虎头湛金枪”。
基于此,有网友推测,鸟翅环与得胜钩是一套组合,分别安置在战马的前后,用于悬挂武将的长兵器。
甚至还有热心网友绘制了十分可爱的示意图。
在多数人的认知里,鸟翅环在后方,得胜钩在前方。悬挂长枪马槊时,将枪鐏(也可称作枪墩、枪纂)插入后方的鸟翅环,再把长枪的前半部分搭在前面的得胜钩上。
展开剩余87%然而,有过骑马经历的朋友会发现,这种设想其实难以成立。若将长枪横着挂在腿外侧,会极大地影响骑行,对前后的人员也构成安全隐患,而且这种情况下根本无需抬腿摘枪。要是将长枪挂在腿内侧,除非在马背上做出夸张的大劈叉动作,否则即便高抬腿,也难以轻松取下长枪。
那么,鸟翅环与得胜钩究竟是何模样?它们是否真实存在呢?
实际上,评书先生们并非信口开河,历史上确实存在得胜钩和鸟翅环的原型,也就是骑兵携带武器时使用的辅助工具。只不过,它们的外形和使用方式与大众的普遍认知有所不同。
先来谈谈得胜钩。
得胜钩的原型可追溯至先秦的战车时代。当时,中国战车上有一个极为重要的部件——承弓器,直至如今,它仍受到古董收藏者的青睐。在重装骑兵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之前,驷马战车是中国最常见且最重要的重装武器,所以人们会在战车上堆满武器装备,近战的有矛戟,远射的则有弓弩。
承弓器,从名字就能看出,是用于悬挂和固定弓弩的,避免在战车颠簸时弓弩掉落。而且,它能让弓弩固定在战车的特定位置,方便战车上的武士取用,避免战斗打响时,武士还在车里手忙脚乱地翻找弓弩。通过图片,我们能更直观地了解承弓器是如何悬挂弓弩的。它呈钩型结构,恰好能咬住弓臂或弩臂,而且是一对,正好能夹住弩身。
到了骑兵时代,战马的承载能力远不如战车,承弓器便逐渐消失。但利用钩状工具悬挂和固定武器的理念却流传了下来。于是,就出现了承弓器(此处原文表述可能有误,推测应为类似承弓器理念的得胜钩相关物品),也就是图中所示的这种东西。
有一位拥有马匹的土豪朋友,喜欢将其称为刀挂,它通常固定在骑兵的腰带上。顾名思义,这是骑兵用来悬挂马刀的钩状工具。当然,它也能悬挂干粮袋、水袋等其他物品,甚至还能挂上割下的敌人首级。
这或许就是评书先生们将其称作得胜钩的原因。毕竟,把敌人的脑袋挂在身上,自然意味着取得了胜利。
这个物件还有一个细节。它是铜制的,质地较软。物品挂上去后,轻轻一拍,就能扣住,物品就不容易掉落。
不过,铜制得胜钩也有自身的缺点,那就是价格昂贵且不够结实。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骑兵来说,日常使用会让他们心疼钱包。
因此,许多骑兵选择用铁环来替代铜制得胜钩。虽然用铁环需要将绳子穿过环来固定马刀或其他物品,没有铜制得胜钩那么方便,但它胜在价格便宜且耐用。(图注:这个物件的大小需留意,因为小的也可能是马嚼子)
接下来,我们再聊聊鸟翅环。
有一种观点认为,前面提到的铁环,由于通常成对出现,像鸟的翅膀一样一边一个,所以就是鸟翅环的原型。而且因为它能悬挂各种物品,为骑兵提供了便利,所以也被称为了事环。
但我并不认同这一观点,因为这种铁环,挂马刀之类的物品尚可,挂长枪实在是不太方便。也无法契合评书里“一抬腿摘长枪”的描述,而且它看起来也不像鸟翅。
虽然在清代郎世宁绘制的《哨鹿图》中,清廷的侍卫可能用这种环携带过虎枪。但虎枪是用于猎虎的步战短枪,全长仅8尺3寸,不到三米。用这种环携带虎枪,也只是起到携带作用,遇到紧急情况,很难在战马上迅速取下使用。
▲图为弘历刺虎图
更为关键的是,正如视频前面所说,如果横着携带一丈多长的骑枪马槊,身前身后三四米的范围内都会存在安全隐患。要是安全距离不够,一不小心,枪尖就可能戳到前面骑兵的后腰,枪鐏也可能戳到后面骑兵的眼睛。而要是拉开足够的安全距离,骑兵的队列就会过长,根本无法正常行军。
其实,从古画中我们可以发现,比如在敦煌壁画《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》里,骑兵携带长枪马槊这类长兵器行军时,都是竖着携带的。而评书里鸟翅环原型的秘密,就隐藏在这其中。
▲图为宋代 《武经总要》“枪九色”。
宋代兵书《武经总要》列举了“枪九色”,其中明确指出,像单钩枪和双钩枪这类骑兵用枪,枪杆上都有能当作背带使用的绳环。原文是:“骑兵则枪首之侧,施例双钩、倒单钩或杆上施环。”
在郎世宁的另一幅画作《阿玉锡持矛荡寇图卷》中,这个绳环表现得十分清晰。
图中红圈所圈之处,就是长矛的绳环背带,而黑圈所圈,位于枪鐏位置的小绳环,与鸟翅环的原型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我们再来看几张国外的画作,就能明白这个小绳环的作用了。
显然,古代骑兵在携带长枪行军时,会将大绳环挂在肩膀或胳膊上,小绳环则挂在右脚马靴的脚尖上。通过这两点固定,既不会让人感到过于疲惫,而且遇到紧急情况,只需脚一抬,手一接,就能迅速取下长枪投入使用,既省力又方便。
不过,这个小绳环并非鸟翅环,最多只能算是鸟翅环的雏形。因为它是挂在脚上的,时间一长,肯定会让人感到不适,而且在摘取时还可能缠在脚上难以取下。
经济条件较差的骑兵或许还能将就着用,而经济条件较好的骑兵自然会寻找其他工具来替代。
于是,可以绑在马镫上的皮质骑枪套,也就是鸟翅环的真正原型诞生了。骑枪的枪鐏可以直接插入这个皮套中,无需再用绳环挂在脚上。这样,脚就不用再承受重量,抬脚摘枪时也更加方便。这东西确实非常实用。甚至在20世纪初,欧洲的枪骑兵还在使用这种皮制骑枪套。
大家看看这个皮质骑枪套的实物外形,像不像一只张开的单边鸟翅膀呢?又像不像一个“了”字呢?
▲皮质骑枪套,吴俣网友供图
▲图为奥匈帝国骑兵照片
冷研网友也有一个类似的皮套,不过它是用来挂斧头的。
所以说,评书里“一抬腿,就从鸟翅环上,取下亮银枪”之类的武将动作描写,并非虚构,反而相当写实。很有可能,早期的评书先生见过使用得胜钩和皮质骑枪套的骑兵,并以此为评书里的古代武将设计了相应的动作。他们还根据骑枪套的外形,为其取名为“鸟翅环”或“了字环”。而之后的评书先生,继承了评书内容,却未曾见过那种外形像鸟翅或“了”字的皮质骑枪套,所以只能凭借想象,甚至将得胜钩与鸟翅环当作同一种东西,还把“了字环”误传成了“了事环”。
发布于:山东省吉牛网配资,如何做股票杠杆,实盘配资最优秀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