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的,我帮你把这篇文章进行改写,保持原意不变,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,让内容更丰富。全文字数不会有太大变化。
---
大家好,我是小步。
七雄归一系列第22篇,继续呈现给大家。
上回我们讲到了长平之战的前两个阶段:赵国接收上党这一捡漏行动,以及长平的对峙阶段。
廉颇将军凭借丰富的实战经验,设计出三重防线,成功抵挡住了秦军将领王龁的凶猛攻势。
然而,这种僵持局面让双方的最高决策者都感到不满,他们几乎同时开始调整战略。
于是,长平之战迈入了第三个阶段:
双方同时更换主将,赵国派出赵括主动发起进攻,而秦国则派出了白起迎战。
展开剩余91%秦昭王对战局感到不满是可以理解的,他本希望借此机会,一雪前耻,将秦国的威望再次树立起来。
毕竟王龁作为将领,面对廉颇的坚固防线无计可施,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粮草,若最终徒劳无功,秦昭王的面子必然扫地,各诸侯国也会嘲笑秦国的无能。
那赵孝成王为何也不满意呢?赵军已经成功顶住了秦军的攻势,难道这还不够好吗?
《史记》对此有记载:
《史记·白起王翦列传》写道:“廉颇坚壁以待秦,秦军多次发起挑战,赵军始终不出战,赵王多次因此责备廉颇。”
从中可见,赵孝成王对于廉颇采取的坚壁不出战略颇有微词,多次派人斥责他的被动防守。
这让人有些疑惑。
我们前面分析过,在赵国决定接纳上党前,赵孝成王非常忌惮秦军的进攻威胁,特地与平原君商量,由经验丰富的廉颇来镇守长平,这样才算放心。
如今,廉颇虽然遭遇几场小败,但整体战略却极为成功,稳固守住了长平。
那为什么赵孝成王会突然改弦易辙,命令廉颇主动出击呢?
有一种猜测是,邯郸内部对廉颇防守战略产生了分歧,其他大臣的不同声音影响了赵孝成王的判断。
但这只是推测,史料中并无确切记载。
另一种更被认可的可能性,是赵国的后勤补给已经岌岌可危。
那么,有证据支持这一说法吗?答案是肯定的!
《战国策·齐策二》中记载:“秦军攻打赵长平,齐楚两国准备救援。秦计策是,若齐楚关系密切,秦军便撤退;若不亲密,秦军则继续进攻。赵国粮食匮乏,向齐国借粮却被拒绝。”
这明确说明,长平之战时赵国粮食告急,向齐国求援被拒,后勤压力巨大。
这点令人费解。
按理说,守方通常可以以逸待劳,进攻方才是消耗资源较大的一方。
而且从后勤补给距离看,赵国邯郸至长平直线约170公里,道路约200公里左右;秦国咸阳至长平直线约400公里,实际路线更长。
按此计算,秦国的后勤补给成本显然更高,为什么先撑不住的却是赵国呢?
这牵涉两个关键因素:粮食总量与后勤运输成本。
先说粮食储备。
长平之战时,秦国已经完成了国家的整合与强盛。
除了我们前面提及的“关中巴蜀”组合之外,秦国还占据了江汉平原、南阳、河东等重要产粮区。
这些地区肥沃丰饶,赋予秦国极其雄厚的粮食基础。
换句话说,秦国此时财力雄厚,家底殷实。
反观赵国,虽然“胡服骑射”在军事上是一场革命,但并未同步推进经济基础的改革。
因此,赵国的粮食产量一直不占优势。
它所掌控的产粮区,仅包括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及晋阳(今太原)附近小块土地。
更糟的是,《禹贡》中记载,秦国关中平原的土壤为“黄壤”,属于一级肥沃土地;而赵国华北平原土壤为“白壤”,肥力排第五级。
土地面积不大且土质不佳,明显不及秦国。
如此算来,秦国的粮食储备与供给能力远远强于赵国。
这就好比拳击、摔跤等竞技项目,轻量级选手面对重量级,打击威力往往难以奏效,只能不断躲闪,一旦有一击不中,便有可能被击倒。
秦赵双方,体量差距明显,秦国显然处于压倒性优势。
再看后勤运输成本。
虽然秦国距离长平更远,运输路程是赵国的两倍以上,单纯算距离的话后勤压力更大。
但运输方式的差异带来了巨大影响。
在现代火车出现前,陆路运输效率远不及水路。
即使到今天,远距离、大批量的货物运输,水运依然是成本最低、效率最高的方式。
在古代尤其如此,数百里后勤补给若全部靠陆路,只有大约5%的粮食能真正送达前线。
换言之,出发时带二十斤粮草,最终到达前线的仅剩一斤,因途中人员与马匹消耗殆尽。
水路运输效率则截然不同,船只载粮量远大于马车,人力需求少,航速也快,且能借助水流方向,极大降低运输成本。
因此,古代战争中只要可能,后勤补给必然选择水运,力求最大限度提高运输效率。
秦国可以借助渭河、黄河和汾河水路,将粮食从关中平原运送到长平战场附近,只有最后一段用陆路运输。
赵国同样拥有浊漳河水路,可以将粮食从华北平原运至长平北部,再通过百里石长城运输至前线。
这也凸显了百里石长城的战略重要性,它不仅是长平战场最后一道防线,更是赵军后勤供应的关键中转站。
白起对这条防线格外关注,也体现了其后勤战略的精密安排。
综上,秦国虽距离远,但依靠水路大幅降低运输成本;赵国距离近,却主要依赖陆运,成本较高。
两军后勤运输总体难分伯仲。
既然双方后勤都还能维持基本供给,那么真正的决胜点就是谁的粮仓更为充裕。
而秦国无疑是战国时期最富有、最能“氪金”的霸主。
那么问题来了:
龟兔赛跑中,乌龟想赢得比赛需要什么?
答案是:兔子必须要偷懒睡觉。
那如果兔子不睡觉呢?
答案是……无解。
很遗憾,秦国这只“兔子”,从始至终都未曾懈怠。
所以从赵国视角来看,和秦国比财力,无论如何都难以取胜。
他们唯一能做的,就是拼尽全力,竭尽全力地“爆肝”搏命!
摆在赵孝成王面前的抉择,像是两杯苦涩的毒酒:
第一杯,继续让廉颇硬守前线,耗尽粮草,最终长平无战自溃;
第二杯,冒险主动发起进攻,拼死一搏,成则名垂千史,败则全军覆没。
如果是你,你会选哪一杯?
(赵孝成王心声:没完了吧?左边毒酒,右边毒酒,难道只有死路一条吗?赶紧结束吧!)
这也正是赵国改弦易辙,放弃防守战略的根本原因:拖下去必败无疑,搏一搏还有一线希望。
而廉颇坚决反对这种改变,赵孝成王不得不另觅主将。
哪怕你不是军事专家,也听说过一句话,“临阵换将,兵家大忌”。
为什么如此忌讳临阵换将?
因为:
新将是否资历深厚、威望足够?
能否迅速赢得军心?
上下级指挥风格能否磨合?
对战场细节掌握是否及时?
这些都需要时间适应,难有无缝衔接。
对手往往会趁机发起猛烈攻击,一举奠定胜局。
所以,非万不得已,没人愿意临时换将,尤其是像长平这种百万大军的决战。
但赵孝成王已经走到绝境,明知道继续原计划必败无疑,唯有换将,才有一线转机。
而新主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:
第一,听话,必须执行赵孝成王的进攻命令;
第二,有能力,能带领军队击溃强大的秦军;
第三,有威望,能迅速控制军心,避免秦军趁虚而入。
那么符合这三点的人选是谁呢?
赵括!
据史书记载,是范雎通过反间计,派人到邯郸离间,说秦军其实最惧怕赵括,廉颇反而好对付。
赵王信以为真,于是任命赵括代替廉颇,结果赵军惨败。
《史记·白起王翦列传》记载:“秦相应侯以千金反间于赵,说:‘秦军所惧唯马服子赵括,廉颇易攻且易降。’赵王因怒廉颇军失多败,坚壁不战,听信反间,令赵括代廉颇将军击秦。”
如果照这个故事理解,似乎赵孝成王智商不够用,居然听信敌军反间计换将?
这不就像打麻将时,明明告诉对手自己缺哪张牌一样蠢?
但真正原因还是我们之前分析的,赵国已经无法持久,必须主动转变战局。
我们在前几篇文章《长平之战前传:为什么是赵国?为什么是长平?为什么是赵括?》里聊过,赵括的身份足以让他成为合适的人选,满足赵王的三大需求。
第一是听话,虽然史料未明确写,但赵孝成王肯定亲自验证过这一点。
廉颇之所以被撤换,正是因不愿配合新战略,赵王不会再容忍另一个不听话的将军添乱。
第二是威望,赵括当时已中年,非初出茅庐,资历尚可。
加上其父马服君的名望和赵孝成王的支持,勉强能让军心稳住。
最有争议的是能力。后人评价赵括“纸上谈兵”,意指他理论多于实战,关键时刻掉链子。
不过从赵括父亲、母亲和蔺相如的评价看,大家担心的并非单纯能力不足,关键是赵括缺乏对战争的敬畏。
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记载:奢氏说:“兵是死地,赵括轻易言说,若赵不让他当将,若让他将军,败军必是他。”
他的母亲还上书劝阻,说赵括不懂战场纪律,喜好享乐,不问军务。
蔺相如也批评他说:“赵括只会读书,不能随机应变。”
由此可见,赵括的软
发布于:天津市吉牛网配资,如何做股票杠杆,实盘配资最优秀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